2006年6月1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在义乌,他们踏上了红地毯
本报记者 陈卓

  在义乌,在这样一个有着如此巨大吸引力的地方,每天都在发生着美丽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聚焦一群特殊的幸福人儿——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却因义乌而相识相爱相伴,又正在用“新义乌人”的勤劳和智慧,为义乌精神奏出新的和谐音。

  德国丈夫的义乌之恋
  和女主人郭忠华约采访时间时,电话那头的她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稍微晚点,因为她“每天早上要学习一个小时的德语”。虽然用英语和丈夫奔德交流没什么问题,但郭忠华觉得,学好德语,无论是对他们将来的生活还是生意,都有很好的帮助。同样,奔德也喜欢用新学的中文和人打招呼。
  说起这段婚姻,郭忠华觉得“就是缘分”。
  郭忠华在桐庐长大,后来随父母去了江西。其实早在1992年,她就到过义乌,那时的她,是工厂管理人员。之后她又去过深圳,辗转几地,最终,她决定留在商机无限的义乌重新开创事业。
  而曾任德国沃尔沃汽车公司总经理的奔德,40岁那年决定辞职——自己当老板,开了家百货公司,生意越做越大,全德国有20多家连锁店。那时,他的货品大多从广东和韩国的代理商那里购入,其中不少就是来自中国义乌。听到周围人对这个城市截然不同的各种评价,他很想去义乌亲眼看看。2000年初,奔德终于来到了义乌。一来,他立即感受到了义乌的巨大魅力:整整3天,他“浸泡”在市场里,看着这里质量相当、价格却只有代理商那里几分之一的商品感慨不已。
  第一次义乌之行后,奔德就在上海开了一家硕士戒贸易公司,专门负责采购义乌市场上的商品。后来,他干脆结束了在德国的生意,2002年开始到义乌闯荡。
  那是2003年的一个中秋之夜,郭忠华从义乌一家外语培训中心补习完英语,还想趁着热乎劲儿再练练。这时,迎面过来的两名老外叽里呱啦聊得开心。她心想,这不就是练英语的好机会么?
  让她高兴的是,两位老外很愿意与她谈话。其中那位手里拿着领带的老外——也就是日后成了她丈夫的奔德,后来还三天两头地打电话和郭忠华“练习英语”。
  久而久之,双方有了感情。
  “他的朴实、真诚、稳重打动了我;而他告诉我,我的聪慧、善良、勤快吸引了他。”双方都有过离异的经历,所以对这次婚姻更加慎重和珍惜。
  不久,他们有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儿子——菲利普。采访那天,菲利普刚剪了头发。9个月大的小家伙,上身一件纯白T恤,下身一条丝绸马裤,这身打扮就是中西合璧的。
  “语言?当然是先学中文了。妈妈是中国人啊,而且中文最不容易学,所以更要从小好好教育。”说起现在的生活,郭忠华脸上掩不住幸福。
  如今,夫妻俩的生意主要集中在采购手链、项链、耳环等饰品上,也附带采购一些皮带、箱包、眼镜之类的商品。因为义乌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公司对采购商品的质量把关也严格按照欧洲标准,所以这些时尚漂亮又价格实在的产品,空运到德国、匈牙利、瑞典、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后,那里的大商场和大超市都特别欢迎。去年“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期间,奔德还作为义乌市惟一的外商代表,跟随市长去北京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日子幸福,生意兴隆,夫妻俩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不过毕竟生活背景不同,平时难免会有产生分歧的时候。
  “我们的公司也像一个大家庭,奔德就是爸爸,我就是妈妈。”郭忠华说,“工作狂爸爸”自然严格些,他“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甚至还让员工哭过鼻子;“妈妈”呢,那时候就要给员工擦眼泪,并且“教育”奔德做事要学习中国人的沟通技巧。
  有一次,公司附近的一间房失火,整个地区意外停电。供电部门抢修了一天一夜,还及时从北京请来专家抢修,供电终于恢复正常。对于当地政府的积极举措,夫妻俩都蛮感动,不过表达方式就不一样了——郭忠华觉得,把谢意埋在心底也挺好;而奔德则是赶紧起草了一份英文版的“致义乌供电局及江东区干部”感谢信,由郭忠华和公司职员翻译成中文寄了出去:
  本人因工作关系游历了东西方不少国家和地区,还不曾遇到过相类似事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完满解决,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但是你们如此高的办事效率,还有你们认认真真的、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的态度。
  郭忠华说,奔德就是这么一个较真的人。他喜欢中国美食,但若遇到华而不实的食品,也会毫不客气地甩出“浪费”两字。平时生活节俭的他,对好学而清贫的学生却毫不吝啬,他会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北京福利基金、义乌慈善总会,也都收到过他捐出的钱物。
  如今,这对夫妻每年大约有300天的时间在义乌生活、工作,另外的60天用来周游世界,包括回到德国——奔德的老家去看看。“他已经把义乌当成了自己的家,在德国说的都是义乌的好,没去多久就老想着回来呢!

  土耳其小伙的义乌“神话”
  这位来自土耳其的小伙子有个中文名字,叫“李天赐”。“和2002年的那一场雪有点近,我是2003年来到义乌的。”李天赐的中文非常好,接受采访时也不忘“卖弄”一下流行词汇。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名气吸引着我,后来又有朋友向我介绍义乌是个好地方,我就来了呀!”说起当初来义乌,李天赐说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的大学进修了中文后,没有任何经商经验的他,就凭着一股子闯劲,来到这个能创造神话的地方。
  “这里什么都方便!”李天赐说,和大城市相比,义乌的“小”反而带来更多的方便快捷。“我喜欢的餐馆很多,住宿也有很多选择。总之,这个城市让人很舒服。这里的人太热情了!”
  只是当初李天赐没想到,这个城市还为他创造了另一个“神话”:他遇到了一位义乌姑娘李小琴,她成了他的妻子。
  那是在李天赐来到义乌的第二年,一位朋友介绍了一桩生意给他——他做的是五金、文具、玩具以及一些工艺品的生意,而朋友的朋友正好需要进一批文具。于是,李天赐就这样认识了李小琴。
  接下来,在日常的生意往来中两人渐渐融入了彼此的生活。“肯定是我追她的呀,要是反过来,我也不答应。我总觉得,男人要主动的。”
  “我喜欢她的直爽和传统,还有,就是我也说不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去年,26岁的李天赐迎娶了相识8个多月的美丽新娘。“她保养得很年轻,而我长得很老成啊,所以看上去她可比我小多了。”新娘的年纪比自己大些,李天赐很是得意能赢得这位义乌姑娘的芳心。“我想,真心诚意最重要。”
  在义乌打拼多年,李小琴的生意做得非常顺利。所以,说起当初的生意,李天赐总是说“她帮助我很多,而对她,我几乎帮不上什么忙”。
  “我现在已经不跑生意了,他不让我在外面辛苦,说该好好呆在家里。”李小琴也渐渐习惯在家中享受幸福,丈夫在生意上早已游刃有余。如今,他们可爱的儿子已经5个月大了。两人商量着,过些时候带孩子去一趟土耳其,让爷爷奶奶与孙子见见面。
  “我现在已经是义乌人了,连说梦话用的都是中文。”李天赐说,流利的中文也让他更容易赢得生意伙伴的信任。有时候与新的生意伙伴打交道,双方都会比较谨慎。但李天赐会专程过去,与对方面对面地交流一番,对方见一个外国人中文说得那么地道,觉得他肯定在这里已经打拼了很多年而且已经很好地融入义乌了,就特别愿意和他做生意。
  “在这里过日子、做生意当然都好啊,否则我怎么会留下来呢?我们的所有投资都在义乌,房子也买在义乌,在土耳其都没买房子。”李天赐说,“若没有特殊变化,我们会一直在这里住下去。”

  “新义乌人”的美丽篇章
  去年10月,义乌市公安局被公安部授予短期赴港澳再次签注审批权、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受理审批制作签发权——这使义乌市成为全国首个也是惟一一个有权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县级城市。
  据了解,目前已注册的境外商务机构驻义代表处有650多家,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约有1万多名外商常驻义乌市采购小商品。义乌市现有三资企业280家左右。
  大约已有120多名外籍学生在义乌7个能招收外籍学生的学校就读。一些试点社区都建立了免费的“语言学习站”,由大专院校的志愿者给境外人员培训中文,每个站都有几十人参加学习。
  是什么吸引着那么多人来到义乌?答案是义乌精神。那么,什么是义乌精神?有人说,是“为前人所不敢为、谋天下人之未谋”;有人说,是“精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兼容”;也有人说,义乌精神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积累、传承、扬弃、嬗变和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它不同的时代内涵,但它又是继往开来、一脉相承的。
  很多人认为,这其中,“兼容”是义乌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标志,那种不排外、共同发展的氛围,让很多成为“新义乌人”的外来者,在义乌翻开了人生新的美丽篇章:既找到了商机,又找到了可贵的幸福。
  就像在义乌不仅找到了商机也找到了幸福的奔德感慨的那样:义乌的发展仿如神话,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他在义乌经商近两年的时间内,不但看到了义乌人的勤劳与才智,更是逐渐明白了义乌的发展与本地政府的支持和领导是分不开的。在奔德写给义乌供电局的那封感谢信里有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外商来讲,一个地方的经商环境是我们必然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过此事,本人更有信心长期留在义乌工作,我相信在义乌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及中国政策的支持之下,定会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衷心祝愿义乌的明天会更美好!”